光伏玻璃是用在光伏组件上的一种封装材料,其作用主要是为保护电池片免受水分和气体氧化及锈蚀电极。
光伏玻璃具有高强度、高透光率、高耐候性的特点。为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晶硅光伏电池要求封装面板玻璃在保护晶硅电池的同时,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其中钢化玻璃要达到91.5%以上,镀膜玻璃要达到93.5%以上。在制备光伏玻璃过程中为达到高强度、高透光和高耐候性的特点,需采用钢化、镀膜和镀釉等工艺。相较于普通玻璃,光伏玻璃的含铁量更低、承受温度更高、透光性、抗冲击能力与耐腐蚀性更强。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光伏玻璃产业链上游包括原材料以及燃料动力,其中,原材料主要指生产玻璃要使用到的纯碱和石英砂,燃料动力则包括石油、天然气、电气等;中游为光伏玻璃的制造商;下游应用市场为光伏组件,并最终应用于光伏发电领域。
光伏玻璃作为光伏组件不可或缺的材料,需求端与光伏组件的装机量紧密关联。光伏发电作为能源结构改革和能源替代的重要方向,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促进并推动光伏发电各环节融合发展,光伏终端需求持续成长确定性逐步提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216.02GW,同比增长147.13%,实现了翻番的飞跃式发展。
2024年,光伏行业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发展形态趋势。产量与装机量: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在制造端和应用端均保持了继续扩大的趋势。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2%,显示出强劲的生产能力。同时,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达到102.48GW,同比增长30.7%,表明市场需求依然旺盛。
出口情况:在出口方面,国内硅片、电池、组件的出口量也实现了显著增长,分别同比增长34.5%、32.1%、19.7%。这反映了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需求量的提升。
产业链价格:与产量和装机量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业链价格却出现了大幅度地下跌。2024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硅片价格下滑超过40%,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超过15%。这可能是由于产能过剩、需求波动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制造端产值:受产业链价格下滑的影响,国内光伏制造端(不含逆变器)的产值也出现了显而易见地下降。2024年上半年,该产值约为5386亿元,同比下降36.5%。这反映出光伏行业在面临市场挑战时的脆弱性。
政策支持: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光伏行业依然受到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考虑到消纳红线%、大基地项目建设加速、电网建设进程加快以及多举措支持分布式发展等支撑因素,2024年我国的光伏新增装机有望继续保持高位。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为了应对行业挑战和风险,光伏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减少相关成本、拓展市场渠道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最重要的材料之一。近年来,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相关企业纷纷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大力投入研发、拓展产线,实现光伏玻璃国产化,光伏玻璃产量实现稳步增长。
综上所述,光伏行业在2024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诸多挑战。然而,在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下,该行业仍然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并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途。在全球低碳经济与能源革命的大趋势下,我国环保政策趋严,国家始终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陆续出台大量的政策鼓励、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未来光伏发电作为极佳的清洁能源,也将从当前的辅助能源慢慢的变成为主力能源。光伏发电需求的增长,也必然将带动光伏玻璃需求的增长。
光伏玻璃产品是由超白压花玻璃原片加工而来。在原片产线中,熔化、成型、退火是核心环节,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制成率,同时窑炉运行也会影响产品热效率;在成品产线中,产品进入深加工过程,磨边、清洗、镀膜、钢化是核心环节,镀膜使光伏玻璃透光性更好,钢化使光伏玻璃具有更高强度。
除了生产光伏玻璃外,配套深加工项目也是光伏玻璃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加工方面,主要涉及到切割、抛光、冲孔、镀膜等环节。通过深加工可以给光伏玻璃赋予更多的功能,比如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增加光伏组件的稳定性等。
本项目拟采用的技术及工艺,项目承办方具有很成熟的技术,达到产业化生产水平。
工业与信息化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指出:各地工业与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要有效利用国内光伏大市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对接交流。落实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精神,统筹推进光伏存量项目建设,加强多晶硅等新增项目储备,协调手续办理工作,根据下游需求稳妥加快产能释放和有序扩产。鼓励硅料与硅片企业,硅片与电池、组件及逆变器、光伏玻璃等企业,组件制造与发电投资、电站建设企业深度合作,支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签订长单、技术合作、互相参股等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引导上下游明确量价、保障供应、稳定预期。
双辽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设有自己的硅砂生产基地提供原料,是玻璃新材料和新型显示玻璃原创技术策源地,具备发展光伏玻璃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地区产业规划,对当地经济建设、经济结构和新材料工程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本项目是国家和当地政府支持和鼓励发展的项目,有着非常明显的政策优势。
双辽巨丰砂矿被誉为世界四大富矿之一,经过处理后二氧化硅含量可达98%以上。区内探获玻璃用石英砂资源量4179万t,其中探明资源量763万t、控制资源量1500万t、推断资源量1916万t。双辽市依托硅砂资源,全国玻璃两大巨头金垦玻璃、迎新玻璃齐聚双辽,成为吉林省唯一一家玻璃建材特色园区、中国北方顶级规模的玻璃建材基地、国家规划的北方硅质原料生产基地。拟利用3至5年时间培育出双辽的玻璃“产业树”,打造百亿产值的玻璃建材产业园区。
四平汇集了科研、工程技术、勘察设计、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等各类人才,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吉林省农业工程学院、四平科学技术研究院为四平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四平劳动力资源优势显著,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比来说较低,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可满足各类企业用工需求。
双辽区位优势显著,处于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中心地带,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规划》中,已把双辽定位为吉林省西部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双辽是东北地区西部交通枢纽,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有双辽至大虎山、四平至齐齐哈尔两条铁路通过;大庆至广州、长春至深圳、集安至锡林浩特、嫩江至丹东、双辽至白城等多条高速公路在双辽交汇,是吉林省唯一一个拥有多条高速公路节点、9个高速公路出口的城市;沈阳至明水、集安至锡林浩特两条国家级干线嫩双线贯穿南北;长春至双辽省级干线公路横跨东西。双辽距离通辽机场50分钟车程,距离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均150分钟车程。双辽将融入长春1小时经济圈、沈阳2小时经济圈。1.2
7.5万平方米,拟建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建设生产车间、仓库、办公楼及配套设施;建设日熔量1200吨的窑炉2条;购置4条超薄光伏背板玻璃深加工生产线。1.3
22145万元,利润7310万元,投资回收期7.2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9.2%。
本项目超薄光伏背板玻璃深加工,无论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还是合成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出发,均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均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玻璃深加工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对增强全市玻璃制造产业动能切实发挥作用,促进双辽市玻璃制造
产业进入高端发展新阶段。同时项目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效益显著。1.5
双辽市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接壤带,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辖区面积
3121.2平方公里,非流动人口32万,下辖18个乡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境内有2条铁路,4条国省干线,是吉林省唯一拥有4条高速公路、9个高速公路出口的节点城市。区域交通发达。双辽是东北地区西部公铁交通枢纽。平齐、大双
2条铁路通过。大广、长深、集锡、嫩丹四条高速公路在双辽交汇,是吉林省唯一拥有4条高速公路9个高速出口的节点城市。资源蕴含丰富。硅砂资源潜藏待用,七棵树硅砂矿是世界四大富矿之一,储藏量达
9亿吨。依托硅砂资源,全国玻璃两大巨头金垦玻璃、迎新玻璃齐聚双辽,成为吉林省唯一一家玻璃建材特色园区、中国北方顶级规模的玻璃建材基地、国家规划的北方硅质原料生产基地。农牧资源雄厚。双辽地处世界
“黄金玉米带”,全市耕地面积280万亩,粮食稳定在年产30亿斤阶段性水平,为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最大的牲畜集散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产粮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肉羊基地县、全国瘦肉猪基地县、全国生态示范县。电力能源供给充足。国电双辽发电厂是吉林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现有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双辽也是全国风能资源丰富县市,国电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等国有大规模的公司先后在我市开发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并网装机规模已达40万千瓦。国华能源、华能集团、吉林普华亿能、吉林中能、百伦风电等企业正在开发建设风电项目还有40万千瓦。同时,双辽庆达、常州天合、新疆特变电工、广东猛狮等光伏企业在我市投资开发光伏项目,目前已累计并网发电225MW。文旅融合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中医药先进单位和全省县级文明城,特色文化融入到景区,
是省级卫生城市,拥有双辽一马树沙地森林公园、白鹤自然保护区、七星湖公园、架树台湖湿地公园、双辽公园、八一湖等生态景观。双辽经济开发区始建于
2002年,2005年被列为吉林省省级工业集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分为“一区四园”,其中化工园区于2012年10月经省环保厅批准成立,规划面积为1.48平方公里(北区1.28平方公里,发展氯碱产业链集群;南区0.2平方公里,发展化学原料药),是我省盐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地。2022年经省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同年被评为吉林省内县级城市中唯一一个“陆上风光三峡”绿电示范园区。2.3